选择困难症?怎么破?

选择困难症?怎么破?

Serendy Magician

花影入清梦 剑光破微澜

今天看完圆某人对EWC决赛AL VS GEN.G第四把的复盘分析结束后对AL这支队伍的分析,其实真的挺有感触的,AL这支队伍本身展现出的精神也让我十分感动,所以正好来讲讲这个话题。

先讲这么一个故事吧:

《麦田里的麦穗》

苏格拉底带着几个弟子来到一片金黄的麦田边,对他们说:“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不能回头,摘一株你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带回来。”

弟子们陆续走进麦田。

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就看到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他觉得这就是最大的,便立刻摘了下来。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后面的麦穗比手中的更大,却只能遗憾地走到尽头。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他想:“前面一定有更大的。”他一路对比,总觉得下一株会更好,直到快走出麦田,才慌忙摘了一株普通的麦穗,比之前错过的许多都小。

第三个弟子则在心里规划:先观察前1/3的麦田,记住麦穗的大致大小;再用中间1/3验证自己的判断,确定“最大”的标准;最后在剩下的1/3里,只要遇到符合标准的麦穗,就果断摘下。

最终,他带着一株饱满的麦穗回来了。 苏格拉底告诉弟子们:“麦田里总有更大的麦穗,但人不能一直回头。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做出选择,不贪恋未可知的‘更好’,也不急于抓住眼前的‘最初’,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株‘最大’。 ”

这则故事里说的三种情况我都遇到过,而且我本身也是选择困难重度患者,很多一些小事我都会纠结好久,想要找到一个最优解,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很多时候最优解就是无法找到的,所以现在也在开始慢慢改变了。其实关于选择困难症,我觉得还是值得分几块内容来拆解分析的。

先来尝试一下:

🎂 小刘的生日蛋糕选择题

小刘拜托你帮他挑个生日蛋糕。他说“你随便挑,我都OK啦~”,但他还补了一句:“我最近在控制体重,少糖、不要太腻就好…不过你懂我的口味嘛嘿嘿”

🍵 A. 抹茶红豆经典款

稳妥保守、低糖不腻。他以前吃腻了,但绝对不会出错。

🧂🍠 B. 海盐芝士芋泥火山

他曾经吃到泪目,但热量爆炸,可能吃完后悔找你秋后算账。

🫖 C. 黑糖桂花普洱慕斯

你超想试的新口味!但他没吃过,结果未知,他有50%的概率不喜欢。

为什么会有选择困难症?

其实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内心的完美主义作祟。我们太想在选择当中找到最优解了,以至于让我们在做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有研究发现,最大化倾向与更低的满意感、更多后悔以及抑郁倾向相关,也更容易被选择过载击穿[^1]。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选择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我们不敢轻易地去做出选择,因为这种时候选择往往大于努力,哪怕我们知道无法找到完美决策[^2]。比如说BLG,太想直接找到一个最优解而不断一直换打野,以期能找到一个直接适配队伍打法风格并且提高队伍决策能力的打野(但是实际上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打野,而且现在他们的问题也不在这,后续会讲到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浪费了队伍太多磨合训练的时间,同时也浪费了自己对于战术构建的沉淀。回到我们个体身上,举个例子,两家很好的公司都有很不错的offer,但是他们各自却都有那么一两个自己无法忍受的缺点,例如一个工作离家太远,一个工作没有补贴福利。再重大一些的抉择,高考报志愿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究竟是进国企还是进大厂?究竟是在家乡城市生活还是到大城市发展?我们碰到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就会让自己非常地难受,非常地难以做出抉择,这一定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

那话又说回来,大多数时候的选择就是很简单的、很小的事情,我们却依然纠结很久,比如说看到两个显示器都很喜欢,究竟该选哪一个?两家餐厅都想吃,究竟该选哪一家?这种切实需要付出一些金钱代价并且无法反悔的选择确实是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消耗我们的[^3]。

好吧,既然列举了这么多“为什么”,那我们也该开始深入探讨一下了。

很多很消耗自己的选择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生活小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决策双系统模型认为,人类的决策系统分为两个:一个是快速、自动的直觉系统;另一个是缓慢、理性的逻辑思维系统。当你看到朋友的消息,立刻回复表情包,就是系统一,而当你需要写一封重要邮件,或是规划升学转行,便是系统二在运转。

神经科学家发现,无论采用哪个系统,做出决定都需要微量的葡萄糖通过大脑的突触。也就是说,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消耗精神能量,即使小如回复一句“哈哈”的选择,也绝不是免费的。

当人在一段时间内做出太多选择,精神资源被消耗,大家就会进入决策疲劳状态。

因此不用责怪自己,这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大脑真的累了。正如心理学家 Baumeister 曾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的:当人们连续进行选择任务后,在后续测试中表现出更差的控制力,更容易冲动消费、选择高热量食物,甚至直接放弃思考。

有的时候就是选择太多了,自己又无法确定自己的核心需求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空前便利,但也造成了选择的膨胀。人们为了买得实惠,提前半个月就在思考决策,自我损耗之高足以让大脑“瘫痪”。

比起购物,生活中决策疲劳的副作用更明显。比如,大家常常可以在这类人身上看到的决策疲劳:需要推动目标实现,但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迟疑,比如亲朋好友的反对、网上的不同评价、老师/领导的劝阻……

小到打车还是坐地铁,大到选什么专业、买哪套房、生不生孩子……TA 们没完没了地强迫自己做出最好、最完美的决策,有时会因为损耗过度而乱发脾气、随意挥霍、冲动鲁莽,但更多时候大家会感到:我好像没做什么,精神能量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耗尽了。

美国一项研究统计显示:成年人一天平均要做出 35000 个决定。每天困在大大小小的决策里,人们没有力气付诸行动,也没有时间做真正想做的事。

它们不易察觉,却是我们疲惫感的元凶。更重要的是,选项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更好的结果。

心理学中著名的果酱实验就揭示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在超市设置了两个果酱试吃摊位:一个提供 6 种口味,一个提供 24 种。结果显示,虽然多口味摊位吸引了更多人驻足,但购买率远远低于少口味摊位。选择越多,人们越难做出决定,越容易陷入纠结,最终干脆放弃。[6]

这是因为选择本身即是舍弃,当我们选择其中一个,便是放弃另外 5 个,而若我们有成千上万的选项,结果就更加令人难以割舍了。[^4]

选择真的很重要,怎么办呢?决策越难,决策越烂?

人类更容易在深夜做出天亮会追悔莫及的决定。比如,忍不住给早已拉黑的号码发信息。

网络购物节也往往在晚上开始,因为人更容易在深夜消费。美国《消费者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在晚上会更愿意选择那些让自己开心,符合自己直觉冲动的东西。我国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 60% 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为什么人类总是在夜晚控制不住自己?一个被神经科学验证的真相是:人类在深夜的决策系统,正处于故障模式。

夜晚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让万物入睡,为大脑提供深度修复的窗口。现代人却越来越多地选择放弃睡眠,开始与时间的拔河。数据显示,与十年前相比,现代人的入睡时间平均推迟两个多小时,睡眠时长缩短近 1.5 小时。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处理计划和复杂决策的区域,使人们能够做出复杂、细致的判断来平衡风险和回报。而违反昼夜节律的睡眠剥夺对前额叶皮层的打击会尤其严重。

一个选择很重要,自然是要慎重考虑,参考多方意见,但是请记住,别人不能替我们做决定,最终还是要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

既然这个选择很重要,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了解多方信息,知道每个选项对我们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选择了之后的得与失又是什么,选择了之后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等等。但是这些东西自己了解过后,又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我想,一个选择如果值得自己做这么长时间的考虑,我觉得这个选择一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吧,比如大学、比如工作、比如投资、比如生活地、比如配偶。我认为,这类选择,往往还是需要先坚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信念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信条是什么,甚至要考虑自己的人生想要如何被自己定义。如果自己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不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或者定律所影响,那么做出重要决定时或许我们就会更加轻松了。

就是不完美,又如何呢?如何节省能量,提高行动力?

为什么你做任何事都会不自觉地「紧绷」?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我的心、手都忙,顾不上琐碎的恶意。◎黄永玉


之所以在做事时不自觉地「紧绷」,往往是内心多重隐性机制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状态就像身体自带的「防御系统」,看似让你更专注,实则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需求——

☆ 你活在别人的剧本里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太多「应该」:

- 「学生就应该考高分」「职场人就应该效率高」「成年人就应该情绪稳定」……
- 这些标准逐渐内化成「自我批判」的声音:
- 「如果我不紧绷,就会被贴上『不努力』『不上进』的标签」;
- 「别人都能轻松做好,我紧张就是没能力」。

☆ 你不是在为自己做事,而是在向某个「理想自我」或「他人期待」交差,紧绷成了对「不完美」的提前道歉。

长期高压环境会重塑你的生理状态:用「忙碌」证明存在感

当你把「做事的状态」等同于「自我价值」时:会误以为「放松」=「浪费生命」,「不紧绷」=「没有价值」;
甚至通过「让自己更累」来获得心理优势:「你看,我这么努力,所以我值得被认可」。

这是一种「用身体忙碌逃避心灵思考」的策略——当你不敢面对「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件事」「这样做是否有意义」时,紧绷就成了最容易抓住的「存在感救命稻草」。

请先参考我曾经的这篇文章:停下来,找自己 | SerendyLin Empire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完美主义裹挟,因为如果不完美,我们考试就无法获得高分:格式写不好要扣分、题目挖个没意义的坑你没注意到要扣分、你如果考不到几乎完美没有失误你就没法考上很好的高中或者大学….但是请明白,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而人生没有,我们不应该在上大学后仍在被YU0dNXgg(RC4加密,密钥Serendy,下同,你可以自行解密)式教育荼毒,应该摆脱这个后遗症了!

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我认为都不应该让自己陷入完美主义陷阱当中,因为100%完美的选择是很少的。我觉得很多时候就不应该想着两全其美,也不应该考虑太多后果(甚至很多生活小选择都没有后果),或许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这个选择会给我带来什么”,并且选择性忽略一些失去的东西,这样去做决策,或许可以避免一些完美主义作祟带来的选择困难症吧。

“与其浪费时间做一个正确决定,不如随机选一个并努力让这个选择正确。”

人都有做得好的一面,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勇敢去试错,这过程带来的经验、技巧、智慧,能帮助我们从不完美逐渐趋于完美。这样一来,即使我们会在搞砸时感到焦虑、不安,但随着经验积累也能越做越好,让内心更平静与自洽。

接下来也得说点实际性的方法了:

  1. 简化决策

    书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的作者加里·凯勒在经营企业时,发现高管们经常忘记把最重要的事做好,他想了一个改良的办法:要求高管们每周呈报一件最重要的事。怎么判断哪件事是最重要的呢?加里·凯勒的标准是:具体、想做、能让其他事变得容易。

    比如,我们这周末不知道该去踏青游玩、还是看书学习、还是培养副业,按照上述加里·凯勒的标准,选一件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没那么内耗和纠结了,也能更高效地完成你想做的事。

  2. 进行信息“节食”

    过去信息稀缺,所以我接受能获得的任何信息。但现在我们已经被大量信息淹没,尤其是那些无用信息——这会让我们生病。我们需要进行信息节食。

    比如,使用一些记录型 App 来自动处理重复任务:不知道一日三餐该吃什么,就翻看当季时令蔬菜的相关书籍,参照里面的建议来分配饮食。这期间尽量不要看其他网络平台或者网友的建议,以免造成信息繁杂。或者,专门腾出一定的时间来做“冥想”,完全断绝外界信息,只关注自己的内心,这能帮助我们不被信息海洋吞没了理智。

  3. 相信直觉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对“直觉”有很高的评价:“直觉是一种通过潜意识的知觉,直接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实在不知道走哪条路、做什么选择时,就抛开对错凭直觉先选择一个。刻意思考的结果也有可能是错的,但直觉永远忠于你的内心。

  4. 选择了就坚定去做,不要后悔

    开头提到的AL,他们就是在已有的队伍配置下不断努力磨合达到了最优解,而不是像BLG一样一直换人导致自己一直无法练出自己的几套招牌体系,导致自己一直都是老打法而无法改变,同时也在长期经历短期阵痛期,实在是小丑战队了。

    我认为,选择了,就不要再后悔。也不要再反复考虑自己为什么当时不选另外一个选项了,因为我们可能美化了我们第二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同时也会不断消耗自己,让自己无法专注于当下。既然选择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在已经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在利用好自己已有的资源。并且专注于当下,多做而少焦虑,因为很多时候焦虑还真就是因为我们啥也不做。


最后一句:选择没有完美,我们只要选择当下的最优解就行,也不能以现在的自己去否定曾经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己。同时,也请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 Lyubomirsky S, White K, Lehman DR.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 J Pers Soc Psychol. 2002 Nov;83(5):1178-97. doi: 10.1037//0022-3514.83.5.1178. PMID: 12416921.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 - PubMed
[^2]:Krijnen, J. M. T., Zeelenberg, M., & Breugelmans, S. M. (2015). Decision importance as a cue for deferral.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10(5), 407–415. doi:10.1017/S1930297500005556 Decision importance as a cue for deferral |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 Cambridge Core

[^3]: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 Lyubomirsky, S., White, K., & Lehman, D. R. (2002).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5), 1178–119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3.5.1178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 - PubMed
[^4]:Iyengar, S. S., & Lepper, M. R. (2000).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995–1006.

  • 标题: 选择困难症?怎么破?
  • 作者: Serendy
  • 创建于 : 2025-07-24 00:37:40
  • 更新于 : 2025-08-25 11:51:24
  • 链接: https://mapleqian.github.io/36153.html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